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浅论新出土墓志对当代篆书创作的启示以陕西明(2)

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大量唐代民间墓志篆盖的取法 民间大量墓志所用篆书区别于官方正统的巨制,此类篆盖字形和风格更显多样与自由,尽管有讹写文字,但也可以为

(一)大量唐代民间墓志篆盖的取法

民间大量墓志所用篆书区别于官方正统的巨制,此类篆盖字形和风格更显多样与自由,尽管有讹写文字,但也可以为今天篆书的创作变化提供借鉴。

除了《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的篆盖,不少唐代民间墓志盖的篆书也饶有特色,都可以汲取到当代书法创作中来,从取法源头上丰富篆书的师法对象,在当前的篆书创作中,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这是笔者在整理陕西明善博物馆馆藏唐墓志所发现的,其他唐墓志篆盖可能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取法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线索,对篆书墓志盖进行归类整理,可以依据风格特征和契刻方式等进行梳理,而其中未以字帖方式出版,甚至还没有出版的作品可能会给当代篆书创作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也未可知。

(二)对历代大量不知名的墓志篆盖、篆额等载体篆法的挖掘与整理

当代面对新出土的资料数量众多,历代大量不知名的墓志篆盖、篆额等载体被发现,因此,对这类篆书的挖掘与整理也会对当代篆书创作提供启发。除了志盖篆额还有新出土的青铜器、简牍帛书、玉器、陶瓷、砖瓦铭文等都可以作为借鉴的对象。

(三)对个性特异篆书结字特征的重视与取法

通过对唐墓志篆盖的梳理,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即便是站在实践的技法角度我们也可获得新的给养。这里所指个性特异,即不同于目前学界所常见的篆书形象,例如《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的篆盖便会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当下书坛,篆书创作景象繁荣,但具有真正创新意义上的作品还是不够,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而有望成为传世名作的更少,篆书的创新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并且能够慧眼独具发现新的师法对象,加上匠心独运的方法,才有可能以新面目呈现,这种新面目不仅仅是形式的耳目一新,也一定是合乎书理,合乎自然的内涵式出新;书法的古老传统和本体特征也决定了篆书的创新也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嘎嘎独造”,而应该是基于传统的入古出新;而这个传统,除了正统书法,还理所应当地包括民间书法,虽然可能不乏错讹,但在正统篆书已然众所周知的今天,对已经具备甄别能力的书家取法民间篆书也不失为一个新的创作的突破口。虽然有不少篆书家致力于历代经典篆书的继承与出新,但是作为篆书艺术价值的体现,在风格和审美,甚至艺术主张上,都应该是追求唯一性的纯度和高度的,尤其今天,篆书的取法当然应该探异问新,不避猥陋。

[1]文爱艺译.《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05.

[2]何铁山主编.《书法欣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09.

[3]李放著.《苏轼书法思想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9.06.

[4]杨国栋.《当代展览中篆书『师法』与『错字』问题探究——以『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为例》[J].《中国书法》,2018年22期.

冯秀廷(1987.1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实践。

一、《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墓志盖中篆法的技法特征(一)章法:因势布局,生动活泼,随意所适《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墓志盖篆字通篇浑然一体,布局和谐统一,自然生动,上下字距大,左右行距较窄,无界格,虽囿于小小志盖之中,但各字的大小、位置各尽字之真态,因势布局,随意所适,每一个字在遵循篆法的同时,尽舒其势,篆法也饶有新意,不同于官方正统篆书的正襟危坐,而是别开生面,结构生动活泼,因字势谋篇布局,12个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通篇志盖潇散烂漫,生机勃勃。这种迥异于正统庙堂法度的章法,最为紧要的内在原因当是来源于结字的自适与勃勃生机。(二)结字:烂漫多姿,收放有度,巧拙并施《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志盖中结字不拘常态,跟同时代其他常见篆书相比,其结字更加烂漫多姿,字形稍显宽扁。墓志盖中篆字字形结构的收放、偃仰、宽窄变化明显且不突兀,如“故”字结构左高右低,左边上放下收,右边上收下放;杨”“何”二字左窄右宽,左边又是上收下放的形态,右边又有内紧外松的对比关系;“杨”“君”“何”“之”等字字形结构布局安排精巧灵动,而“府”“故”“铭”等字布置拙朴大气。整体来看《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的字形较为独特,一些部件的处理不同常规,例如“口”部,“君”中都处理为形,别具风格,富有设计装饰意味。如“何”“唐”“故”中将“口”处理为。结字的随意性是烂漫多姿的条件之一。(三)用笔活泛不拘,藏露互现,方圆使转自由《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墓志盖中篆字的笔法灵动自然,活泛不拘,起、收笔的圆笔、尖笔书写自然不刻意,藏锋、露锋互为补充,尤其是“杨”字左边木字旁上部两短竖的书写极为自然灵动,还有“妻”字上部两短竖轻巧俏皮,形态又与“妻”字此种部件有区别,做到和而不同。线条书写中方圆使转自由,如“君”字上下分别为梯形、三角形的方折线条衔接,而中间为左右两条圆转线条分布左右,形成方圆兼备形态。《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墓志盖中“人”的用笔是以圆转为主,并且体式圆中带方,行笔路径自然简洁,没有过多的绕笔、回笔行迹,而以简洁随意为胜,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就名列“自然”为一种美,“俱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不仅如此,在书体的大发展趋势中,自然简约之美已经成为一种为历代所接受的审美取向,例如蔡邕在《九势》中就有赞美书法自然简约的论述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源于自然,书法形态本就是一种自然形态,书写时也应自然、不刻意,也正如苏轼书论中所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篆额用笔有两点鲜明特征:(1)笔画多曲,用笔活泛不拘,主要表现在笔画多曲。(2)用笔出现楷书特征的笔画。例如“故”字左上、右上两处横画的收笔、“何”字右上长横的收笔。这种夹杂楷书,甚至隶书的篆法因志而异,并未成结习,这也是它们的生机所在。二、《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篆盖对当代篆书创作的启示这个墓志篆额对我们的创作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启发性。例如楷书特征笔画的借鉴,当代刘彦湖篆书便融合楷法。例如篆盖中的自然曲线、因势布局、因笔势生结体等都可效法,并且这种做法将即时的心智情感诉诸笔下的结果,这种生动活泼的,神采奕奕的点画使转、揖让开合,都将成为呈现烂漫多姿的推动力。这种随意所适的行笔布势不在于一笔一画的工拙,而在于整体的自然生动,这也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滋生沃壤,当然也包括正体中的篆书。杨国栋在《当代展览中篆书『师法』与『错字』问题探究——以『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为例》一文中便提出对当代展览篆书师法取向的几点建议中提到一点:拓展汉篆的师法视野,同样道理,我认为唐代墓志的篆盖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取法对象。从当代历届篆书展中可以大致看出书法家们对篆书的取法主要集中在金文与清篆、甲骨文、秦诏版和汉篆,当然也有师法今人的嫌疑。关于师法今人利弊暂且不论,师法同时代的人古已有之,成功失败的人都有,成为大家的例如徐三庚(1826-1890)取法同时代的吴让之(1799-1870),也无妨徐三庚成为一代篆书大家,另外,黄庭坚(1045-1108)取法苏轼(1037-1101),柳公权(778-865)取法颜真卿(709-785),也都各自成家。同样是取法也有师法、师迹、师心之别,或许当今取法当代名家的人多师迹而乏师法之层,这是取法的低级层次而已。作为被取法的对象而言,他们是无辜的,无论今人还是古人,总不能学欧柳楷书难出而责备欧柳。(一)大量唐代民间墓志篆盖的取法民间大量墓志所用篆书区别于官方正统的巨制,此类篆盖字形和风格更显多样与自由,尽管有讹写文字,但也可以为今天篆书的创作变化提供借鉴。除了《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的篆盖,不少唐代民间墓志盖的篆书也饶有特色,都可以汲取到当代书法创作中来,从取法源头上丰富篆书的师法对象,在当前的篆书创作中,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这是笔者在整理陕西明善博物馆馆藏唐墓志所发现的,其他唐墓志篆盖可能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取法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线索,对篆书墓志盖进行归类整理,可以依据风格特征和契刻方式等进行梳理,而其中未以字帖方式出版,甚至还没有出版的作品可能会给当代篆书创作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也未可知。(二)对历代大量不知名的墓志篆盖、篆额等载体篆法的挖掘与整理当代面对新出土的资料数量众多,历代大量不知名的墓志篆盖、篆额等载体被发现,因此,对这类篆书的挖掘与整理也会对当代篆书创作提供启发。除了志盖篆额还有新出土的青铜器、简牍帛书、玉器、陶瓷、砖瓦铭文等都可以作为借鉴的对象。(三)对个性特异篆书结字特征的重视与取法通过对唐墓志篆盖的梳理,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即便是站在实践的技法角度我们也可获得新的给养。这里所指个性特异,即不同于目前学界所常见的篆书形象,例如《大唐故杨府君妻何夫人之铭》的篆盖便会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当下书坛,篆书创作景象繁荣,但具有真正创新意义上的作品还是不够,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而有望成为传世名作的更少,篆书的创新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并且能够慧眼独具发现新的师法对象,加上匠心独运的方法,才有可能以新面目呈现,这种新面目不仅仅是形式的耳目一新,也一定是合乎书理,合乎自然的内涵式出新;书法的古老传统和本体特征也决定了篆书的创新也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嘎嘎独造”,而应该是基于传统的入古出新;而这个传统,除了正统书法,还理所应当地包括民间书法,虽然可能不乏错讹,但在正统篆书已然众所周知的今天,对已经具备甄别能力的书家取法民间篆书也不失为一个新的创作的突破口。虽然有不少篆书家致力于历代经典篆书的继承与出新,但是作为篆书艺术价值的体现,在风格和审美,甚至艺术主张上,都应该是追求唯一性的纯度和高度的,尤其今天,篆书的取法当然应该探异问新,不避猥陋。参考文献:[1]文爱艺译.《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05.[2]何铁山主编.《书法欣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09.[3]李放著.《苏轼书法思想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9.06.[4]杨国栋.《当代展览中篆书『师法』与『错字』问题探究——以『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为例》[J].《中国书法》,2018年22期.

文章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网址: http://www.ddyylczzs.cn/qikandaodu/2021/0502/1117.html



上一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建构当代出版文化
下一篇:医药化工原料药生产尾气处理设计技术探讨

当代医药论丛投稿 | 当代医药论丛编辑部| 当代医药论丛版面费 | 当代医药论丛论文发表 | 当代医药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