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克己复礼当代礼传播走向的社会学考察(2)

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外,国人对于“礼”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事实上,中国民众正面临着信仰危机,

此外,国人对于“礼”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事实上,中国民众正面临着信仰危机,国外已成型的价值观的涌入,填补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领域的空白,因而颇受欢迎。”[8]中华民族的礼与西方之礼虽有部分共性,但总得来说仍各有渊源,不能强行嫁接或是盲目崇外。中华之“礼”承载的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是维系这个民族文化的血脉。“与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共同认可的价值紧密相连、对共同拥有的过去的回忆,这两点支撑着共同的知识和自我认知,基于这种认识和认知而形成的凝聚型结构,方才将单个个体和一个相应的‘我们’连续到一起。”[9]“礼”文化植根于华夏大地,文化渊源和表征自然应该有独到的特点,自然不必处处取法于西方。

东西方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差别,彭林表示:“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文化,人的灵魂是要靠上帝来管理的。中国文化不然,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灵魂是要靠自己来管理的。”[10]国内某些高校、民间培训机构和大众媒体热衷于在中国普及西方的礼仪,而对中华“礼”文化却推广不足。在审视中西方文化的时候,不妨试用儒家“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从宏观的文化视角而言,西方科学重在探索“物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旨在追寻“人道”。一个是以“物”为根本,另一个是以“人”为对象。侧重点不同,各有短长,不必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从礼文化的微观维度而言,中华之“礼”也似乎比西方之“礼”更具包容性。譬如在《创世纪》中,亚伯拉罕要将自己的儿子献祭,这一举动在儒家文化的界定之下,就显得不可理喻,因为这超越了律法,更超越了“礼”的人性化范畴。所以,当代中国人应该对中西文化择善明用,并序兼容。“在世界诸古文明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标榜礼治的国家。”[11]

二、传承:中国人知“礼”教育的摸索

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仍有待提升,传统文化价值让渡给了所谓的实用性。有人直言:“和科学相比,国学不擅长解决实际问题。”[12]物质文明的进步反而使诸多消极的观念乘虚而入,甚至在高校中也存在礼教缺失的现象。人们现在不缺少知识,而是缺乏规矩。什么叫规矩?其实就是礼。曾有个学生希望笔者把一份学习资料提供给他,或许是求知欲太强了,就在晚上十一点的时候给笔者发信息。笔者快休息了,特意把电脑打开,帮他传过去。然后,笔者就等着他接收完资料,按照基本的礼仪惯例,对笔者说声“谢谢”,笔者回复“不客气”,说句晚安,准备睡觉。眼睁睁看着他把资料接收完毕,然后,他竟然下线了,这显得很突兀,该学生没有按照正常的礼仪规则跟人沟通。

“礼”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礼文化是以礼治为核心,由礼仪、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俗、礼义等诸方面的内容融汇而成的一个文化丛,它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13]传统与现代,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是非此即彼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对象,国人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消弭。“礼”文化的精神、逻辑思维方式不断受到国人质疑,其主体内容在现代人的错解与误读中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渐行渐远。知“礼”的教育在孔子的年代就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高度。孔子的儿子伯鱼对陈亢讲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对话。《论语·季氏》记载:“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14]在这个交流与竞争并重的时代下,“礼”文化更有着积极的文化探究与推广意义。礼文化的延续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必然要求,民礼的失序、中国人知“礼”教育层面上的事倍功半、公民教养的退步等情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损耗。

“中国的礼实际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是中国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认同了礼仪这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生活就会逐渐纳入有序的轨道。”[15]目前为止,中国人知“礼”教育层面上的实践尚可商榷,当代对于中国人知“礼”教育的良好氛围仍有待形成。

朱熹当年提出“童蒙养正”的观念,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性。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志愿者在分散地传播着礼文化。笔者在2018年11月24日,参加了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慈善部主办的《妈祖大学堂》——大爱妈祖国学班(第二期·汕头站)的活动。在潮阳地区面向当地的初中生,以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讲座《〈弟子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通过穿插趣味故事的传播技巧,结合时下的话语言说方式,介绍当代年轻人应该恪守的礼文化之下的行为法则。阐释出整部《弟子规》就是教人怎么立规矩,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这其实就是礼文化的体现。对孩子们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此类活动,多多益善。

文章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网址: http://www.ddyylczzs.cn/qikandaodu/2021/0513/1160.html



上一篇:当代山水画创作的传承
下一篇:被异化的当代生活评乔叶的随机而动

当代医药论丛投稿 | 当代医药论丛编辑部| 当代医药论丛版面费 | 当代医药论丛论文发表 | 当代医药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