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时尚美学访彭静莲教授(8)

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向 丽: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与漆飞博士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味觉共同体与丝路审美文化的流动性——以“兰州牛肉面”为中

向 丽: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与漆飞博士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味觉共同体与丝路审美文化的流动性——以“兰州牛肉面”为中心的考察》(10)Wang Daqiao,Qi Fei,“Lanzhou Beef Noodles:Taste Community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itiesStudies,no.1,2018.的文章,探讨了兰州牛肉面如何在文化互通中实现味觉的融合,并以物质形态、饮食行为、文学作品、图像、影像、音乐等共同建构味觉表征系统和关于味觉的歧感共同体。该项研究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有人不解,日常生活中的牛肉面何以能够进入严肃的学术研究视野。这种不解或许也是源于一种精英主义研究的偏见,事实上,物质文化所蕴藉的记忆、情感和想象恰恰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记忆”是审美经验中最为内隐而重要的存在,它与某物何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或审美对象紧密相关,同时也以集体选择的方式建构着品味与时尚。

彭静莲:是的,比如我们从消费者角度可以发现,这种情感与想象对于食物时尚的牵引。

向 丽:您对于时尚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探讨既定的时尚,而且更为关注时尚文化形构的过程及其原因,这对于理解时尚的形式与内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有十分丰富的、在流动中生成的时尚文化,比如我们这几天对于敦煌的考察,感受到了两种敦煌文化意象:物质敦煌与创意敦煌,它们分别属于原生文化与次生文化形态。前者以莫高窟为其表征,后者以王潮歌导演的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敦煌》为代表。莫高窟作为历史的遗迹只可远观和想象,它不可触摸,更多地如本雅明所言,具有一种膜拜价值。从美学角度看,它在那时那地的独一无二性所散发的光韵,恰因遥远和残损而显得美。而《又见敦煌》则展演了一段连结着过去与现在的行走,将舞蹈、话剧、吟诵、拟象搅拌,打破观众与舞台的传统分立,通过声像蒙太奇的实验,在观众心中制造出不断与历史触碰的惊颤与眩晕感。您对《又见敦煌》感受如何?

彭静莲:挺震撼的。我尤其对于其中的“沙”和“水”的意象印象最深,历史的流逝与厚重感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得到了很微妙的体现,历史的氛围被带了出来,这一点深深地触动到我。但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有些令人遗憾的是,它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外文化互通的历史,而是更多地表达中国人的视角。

向 丽:这段历史沧桑而悠远,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很好地表达的确是不容易的。剧的设计与排演需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或情节,我更多地从“美”的显现方式去感受它。在《又见敦煌》中,导演选取了历史大事件和世俗情感的细节,富于一定的表现力。藏经洞那流离在外的文物更增添了想象和唏嘘,而尘封不住的容颜虽已褪却,却正是从这残损中生出了新的体温与呼吸。在触摸历史的想象中,虽然这新生的身体仍然不足以弥合那原本自我完满的残损,但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我们对物质文化的经验空间。我与普里西拉·范·伊文讨论过博物馆展演的问题,在她看来,如果从广义的博物馆学来看,《又见敦煌》以半脱语境的方式,用情景剧对物质文化与历史进行新的演绎,这种情境艺术式的“新”博物馆学结合了艺术与商业的运作,相较于欧洲博物馆主要是为了教育而设,可谓一种超前。在中国近年的旅游发展中,“印象”系列、“又见”系列此起彼伏,通过艺术、政治与地方性审美经验的融合,渐至成为物质旅游的叠合产品和文化品牌,您觉得这是否也是一种时尚或者消费时尚?您今后对于中国时尚问题研究又有哪些新的计划?

彭静莲:按照审美人类学的研究理念来看,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时尚。当某种文化被“购买”或消费时,它必然包含了当代人的情感结构和对“美”的感知,或者说,它聚合了当代人的情感与想象。如果抛开时尚的静态界定,时尚化也许比时尚更有研究的空间与张力。我非常想了解中国时尚的发展过程,目前关于中国时尚的研究也正渐渐增多,这个话题也变得更加宽广。接下来,我会在上海和成都等地继续做关于中国时尚的考察,也将持续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如何建构中国时尚,以及中国时尚对于世界的影响。

向 丽:这是一项令人十分期待的富于活力的研究。在当代多元文化叠合、杂糅与流动的语境中,时尚作为情感与多重资本的融合,将跨文化/多元文化、审美制度、审美认同、审美资本、审美治理、文化遗产再生化、生态美学等问题连结起来。无疑地,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这也为审美人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非常感谢彭老师对我提问的耐心倾听和悉心解答,特别期待与您一起做田野,欢迎常来中国。

文章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网址: http://www.ddyylczzs.cn/qikandaodu/2021/0301/663.html



上一篇: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及开发探讨
下一篇:民间儒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研究以曲阜

当代医药论丛投稿 | 当代医药论丛编辑部| 当代医药论丛版面费 | 当代医药论丛论文发表 | 当代医药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